传说,诗仙李白一次远游荆楚,到了黄鹤楼。在那里,他曾送别老友孟浩然并留下不朽诗句。然而,正当诗仙诗兴大发,欲挥毫泼墨时,他看到了黄鹤楼上一位诗人所题的诗。读罢,李白长叹一声,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于是怅然离去。这首让李白自问都不如的诗,就是崔颢的《黄鹤楼》。
其实故事还有后续,李白并未因此熄灭诗兴,而是在游金陵凤凰台时,写下了《游金陵凤凰台》一诗,总算将自己满腔诗兴抒发出来。此诗与崔颢的《黄鹤楼》在意境上又有异曲同工之妙。
为何李白不题诗?或许并非自愧不如,而是觉得崔颢的诗已经将自己想表达的东西都说尽说透了,自己再写任何诗,都是画蛇添足之举,所以索性不写。
崔颢的《黄鹤楼》被宋人评为“唐人七律第一”,清朝人称赞它“意为象先,神行语外”。历朝历代赞誉如潮。或许,正如李白所感,诗中道尽了人心深处的情感。那么,崔颢此诗究竟说出了李白和后世诗人怎样的心事呢?答案或许可以从李白的人生轨迹中寻找。
李白,生于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他的一生都在远离故乡的旅途中。朝辞白帝,暮登蜀道;饮过新丰美酒,渡过镜湖秋月,足迹踏遍名山大川。然而,即使遍游天下,他也只能在午夜梦回,望着床前的一地月光,思念自己的故乡。故乡,成了他日夜思念却一生没有再回去过的地方。崔颢诗中拨动他心弦的,也许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一句。
当登临送目,看到大江滚滚,芳草萋萋,你感到自己在时间的洪流中不过一微小的过客,你感到岁月不再,世事茫茫。你心里想,如果你注定只是时间流淌中的过客,那有什么地方是曾为你停留的呢?你的思绪起于何处又将栖于何处呢?人生于你,不过一个宏大的轮回,所有的一切,最终都回到一个起点,那就是故乡。
于是你的目光情不自禁望向故乡的方向,千里烟波江上,日暮乡关何处?你想起故乡美丽的景色,想起家中的亲人朋友,往事一幕幕涌上心头,一股浓浓的乡愁开始沁润你的眼眶,加速你的心跳。你可能颓然坐下,任眼前渐渐模糊,任由往事如潮水一般淹没你。过了一会,你觉得内心的激动稍淡了些,你知道你身在异乡,可能很久都无法回到故乡了;你知道你离乡日久,久到故乡只剩了零星但是深刻的印象和符号。你可能会笑笑,长叹一声,起身要离开,却再次转过身去,再看一眼故乡的方向,然后怅然离去了。
乡愁,先是浓烈,扑面而来猝不及防;继而转淡,内心惆怅一声长叹;继而化为虚无,转身离去不留片语。这便是乡愁的三重境界:浓、淡、无。
第一重境界——浓
乡愁之浓,浓的化不开。浓的闭上眼,故乡的人、事、景就出现在眼前;浓的拿起笔,故乡就自笔端流淌而出。就如一首诗所描绘的,远离家乡的诗人,在重阳佳节的时候思念故乡的亲人。他仿佛看到稚儿们骑着竹马在庭院中跑来跑去追逐打闹,老母亲笑中微带嗔怪的说着慢些慢些;仿佛看到老父亲佝偻的身影坐在书案前,就着昏黄的灯光,用颤抖的双手捧着诗人从远方写来的家书细细观看;又仿佛看到兄弟姐妹一同携儿带女,趁着秋高气爽,驱车登高,人人头上都插着茱萸。而独在异乡飘零的诗人自己,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想象中故乡的热闹映衬着诗人眼前的孤独。乡愁,正在此刻如同一片浓雾,悄然袭来,不知不觉,已经笼罩了诗人的心。
第二重境界——淡
乡愁之浓,让诗人常常恨不得将故乡的所有人事物景都描绘下来。但并非所有诗人都选择这样浓烈的方式和明确的故乡意象来描绘乡愁。实际上,中国诗词文化中对意象的运用向来持谨慎的态度,用最少的意象表达最多的意境,这样的诗,就达到了一种更高的境界,就是“由浓转淡”的境界。李白的《静夜思》就是其中翘楚。
这首诗里,诗人并没有描写任何故乡的意象,也没有说我的故乡是哪里、有什么山水风景,有多少兄弟姐妹等等,只是用“思故乡”三个字淡淡带过。诗人心里的故乡到底是什么样?读者并不知道。但是,诗人虽并未描述诗人心里的故乡,却营造了深远的意境让读者读到了自己心里的故乡。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故乡,无论你的故乡是梅子黄时雨还是大漠孤烟直,是春来江水绿如蓝还是山在虚无缥缈间,你都在诗里的月光中,想到了自己的故乡,在此刻,我们与诗人共此月、共此时、共此心,也共此乡愁。
第三重境界——无
淡的境界,虽然保留了“乡”字,但有没有从头至尾没有一个故乡有关的字眼,而读者仍然能够体会诗人思乡之情的诗呢?答案是肯定的,这样的诗比“浓”和“淡”的境界又高了一层,达到了“无”的境界。谈到这里,脑海里蹦出了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诗——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
安史之乱后,杜甫举家逃往江南。在战乱的时刻,每个人都被大时代所裹挟,诗人和音乐家李龟年也不例外。多年后,两人重逢。两人会聊些什么呢?不是生活的苦闷,不是一路的艰辛,而是那个开元盛世的故乡,那个还没有经历战乱的故乡,那个所有人都希望回去却再也回不去的故乡。
这首诗写得是身世飘萍的叹息,是世事无常的无奈,是美好过往的怀念,是度尽劫波的淡然,写得更是刻骨铭心的乡愁。这首诗,从头到尾没有一个字提到故乡,但是却每一个字都是故乡,达到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境界,这种境界,可谓之“无”。
第四重境界——空
回到题目来说,乡关何处?是你出生的地方?还是你年幼时天真美好的记忆?抑或是你牵挂的人,还是驻足的风景?自古中国文人墨客们给出了很多不同的答案,但是最终,我认为只有苏轼的答案是最好的答案。乡关何处?非为来处,不是去处,不在他处,便在此处,在你记忆深处,在你内心深处,无论身处何处,此心安处,便是乡关之处。
“此心安处是吾乡”,这只有苏东坡才能写出这样豁达的诗句。他解答了我心中盘亘许久的疑惑,给我的思绪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空间。是啊,为什么要纠结故乡还是他乡呢?他乡故乡又有什么分别?人生一世所有的追求不过“心安”二字而已,既然已寻到心安处,为什么还要分别这里是故乡还是他乡呢?所以,我们心中对故乡的执着,归根结底不过是我们心仍未安罢了,心若安然,处处都是故乡。
这也许就是乡愁四重境界——“空”。乡愁是人对于故乡的思念,或者说,是人对于故乡的执念,“此心安处是吾乡”就是让人放下对于故乡的执念,跳出乡愁的牵绊,转而关注自己的内心,和自己的内心和解。
“此心安处是吾乡”,不是低头接受命运的无奈,而是昂首超脱物外的豁然。而苏轼自己也在“此心安处是吾乡”之中与自己达成了和解,与一生飘零的命运和解,与风雨浮沉的人生和解,与故乡和解,与他乡和解。从此,任世事诸般变迁,任人生百转千回,我心光明,我心安然,我心便是他乡,我心便是故乡,故乡即是他乡,他乡即是故乡。故乡,犹在他乡之外,亦在他乡之中。故乡他乡,皆是虚妄,他乡故乡,诸法空相。
转载请注明来自武汉楚汉良匠办公家具有限公司,本文标题:《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从《黄鹤楼》谈乡愁的几重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