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这个词,是中国古代“分段记时”的专用名词。不过,它最早并非在宋朝出现,而是在秦汉时期。古代中国有两种纪时方式,一种就是分段起名纪时,另一种是用天干地支来纪时。
在秦朝竹简上,一天被分成了二十八段,其中接近半夜的名称分别是“夜三分之一”、“夜未半”、“夜半”、“夜过半”。经过演变,“半夜”对应干支纪时法,属于“子夜”时段,即如今的夜晚23点至次日凌晨1点间。
那么,为何寒山寺的和尚会在大家睡梦正酣的情况下,吃饱了“半夜”跑出去敲钟呢?欧阳修对此表示怀疑。但反对他的人,举出了白居易、温庭筠等人的诗句,证明唐代的确有人夜半敲钟。
为何唐代寺庙会在半夜敲钟,而宋代的寺庙则大多不再这样做呢?这其中的原因,与唐代的崇佛现象和宋代的道教信仰有关。
唐朝时,佛教非常兴盛,甚至有一种说法:李唐为了对抗佛教,才故意抬高了道教的地位。然而,实际上唐代的军队和民间都普遍崇佛,佛教寺院也频繁使用敲钟的方式来进行佛家的功课。
到了宋代,皇帝和民众则更偏向道教。佛教虽然也存在,但影响力已大不如前。因此,宋代的寺庙大多不再像唐代那样频繁地半夜敲钟。
此外,有观点认为张继诗中的“夜半”并非指具体的时间,而是表示一种模糊的概念。在中国文化中,很多事情都讲究“模糊”,这也是为何“夜半”有多种解释的原因。
欧阳修对“夜半钟声”的质疑,虽然遭到了陆游等人的反驳,但明代的文学家胡应麟再次在《诗薮》中批评了欧阳修的观点,认为写诗只需借景抒情,不必过于纠结时间。
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往往不能划上等号。太过较真,反而可能忽略了诗歌本身的美。
转载请注明来自武汉楚汉良匠办公家具有限公司,本文标题:《“夜半钟声到客船”这句诗,到底有何问题,为何欧阳修认为有语病 》
百度分享代码,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