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当我们还在读小学,书上描述的外国摩天大楼总是让我们心驰神往。我们居住的老式公房,即便有三层阁,我们也自豪地称其为3楼,这种房子在周围的棚户区中已算是鹤立鸡群。我们学校的二楼有一个弧形大阳台,我和小伙伴们经常在那里“大招手”,从阳台远眺,觉得很有气势。在操场上做广播操,开运动会时,甚至能看得见几公里外的杨树浦发电厂那两个标志性的烟囱,这意味着,方圆几公里的地域内,没有一幢超过3楼的建筑。
其实,上海并不缺少摩天大楼。早在1906年,汇中饭店(现和平饭店)就已拔地而起;1936年,大新公司(后上海第一百货商店)成为摩天大楼的又一代表,并配备了上海最早的电梯和自动扶梯。尤其是1931年建成的国际饭店,曾经一直是上海最高的建筑物。只不过,这些摩天大楼都集中在市中心,由于信息闭塞和交通不便,我们都没机会去目睹它们的风采。
改革开放后,上海的建筑业进入了黄金期。延安路上的联谊大厦作为对外开放后的沪港合资的第一幢现代化办公楼,也是自国际饭店以后第一座摩天大楼,建成后不久,我们就有幸去参观。走进大厦,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我第一次看到了玻璃幕墙,那时我困惑不已,玻璃怎么可以成为外墙呢?
此后,摩天大楼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市涌现出来。如今,上海的高层建筑数量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年前,我和儿时的小伙伴在金茂大厦享受下午茶。有人感慨道:“能在上海摩天大楼最高层观光,这真的实现了我们小时候的梦想。” (郑自华)
转载请注明来自武汉楚汉良匠办公家具有限公司,本文标题:《郑自华:摩天大楼 》
百度分享代码,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