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双11跳转广告泛滥,消费者求“逃”之不及
内容:
在每年的双11购物狂欢中,手机似乎拥有了自己的“意志”,无论用户想要做什么,总是先被带到购物软件前。孙乐对此深有体会,每当双11来临,她都会看到那些关于“玩梗”牛皮癣App小广告的段子,先是一笑置之,但随后就越来越觉得感同身受。
明明App们都声称“用户体验第一”,但实际上它们却像商品一样被“卖来卖去”,沦为双11这场点球大战中的“足球”。孙乐每次想要退出微博刷热搜时,不小心点到推荐广告位,就会瞬间被跳转到购物软件,等意识到发生了什么时,手机已经完成了跳转、加载、弹窗等一系列动作,而用户则完全没有插手的机会。
想要关闭网页?对不起,连“红叉”按钮都找不着。更让孙乐无法忍受的是,双11的牛皮癣广告不仅频繁,还不断升级换代。以前误触了还能说是“自己背锅”,现在就连左右摇一摇、往下拉一拉都能直接唤起广告,仿佛游戏中打BOSS战一样,刚刚小心翼翼地潜入老巢,结果对方一个大招直接“秒杀”了用户。
孙乐和好友吐槽,前一段时间还好好的,自从11月开始,打开App跳转广告的频率几乎从10%飙升到99%。好友半天没回复,她追问:“人去哪儿了?”好友发来擦汗表情,说刷朋友圈的时候不小心跳转到京东了,现在才打开微信。
孙乐发现,自己已经渐渐不需要双11了。大学时,她期待奖学金快点发下来,然后蹲守直播间做加减法凑单拼优惠,学校为了大家“拼手速”,每年的这一天都不断网不熄灯。但后果就是囤下来的化妆品、护肤品和纸巾,宿舍四个人用到毕业也没用完。毕业后,她决定只买需要的,生产日期都得是新鲜的。
今年双11,用户和平台就像一对倦怠期的情侣,一个拼命挽留,在想不到的地方频频刷存在感,一个犹犹豫豫想走却不能走,双方纠缠个不停。而成功与双11“割席”的网友们,就像日常“劝分”的好友,隔几天就问候一句,“你怎么还没跟他分手?”
第一万次刷豆瓣跳转到电商平台后,孙乐决定,今年双11一定要管住手,将不花钱不囤货进行到底。
双11的跳转广告并非今年才出现的新事物。早在去年11月初,就有网友吐槽“最近不敢出门,担心下一秒跳转淘宝”。如今,这样的跳转广告也变得更加“聪明”,不仅继承了“摇一摇”的姓氏,还发展出了“扭一扭”,甚至只需看一眼就能唤起广告的“手机前倾”跳转,以及360度包抄手机的“向右倾斜”。
对于用户来说,这样的广告不仅毫无用处,反而让人感到厌烦。心理学上有一个现象叫“超限效应”,即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而双11电商平台为了尽可能地抢占用户,在短时间内大密度轰炸且配合灵敏的跳转,带来的只是不停“-1”的好感度。
尽管电商平台们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挽留用户,但消费者们却正在以自己的方式悄悄宣战。他们寻找各类商品的最低价渠道或同源“平替”,不再等待天猫京东的大促。有博主分享经验:“在1688上找代工厂,选择超级工厂,找货品还可以直接找原产地,最后是注意研究经营范围,识别真正的源头工厂。”
还有将百亿补贴常态化并且推出超级加倍补的拼多多,也已渐渐成为年轻人的消费据点。如今,拥有广泛用户群的拼多多吸引到了覆盖快消、3C、家电、美妆、家居家装等多个品类的一众国内外品牌。
尽管电商平台们努力讨好,但双11的颓势依然明显。与其年复一年地陷入双11循环,不如打好常态化销售基础,放下对双11的执念,或许每一天都可以是双11,而双11也可以是每一天。
图片描述: 图片中展示了手机屏幕上弹出的多个广告窗口,其中包括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的宣传广告,以及一个标有“摇一摇”字样的广告。这些广告窗口显示着各种商品和促销信息,但用户似乎并不感兴趣,甚至显得有些厌烦。图片下方还配有一段文字:“双11跳转广告泛滥,消费者求‘逃’之不及。”
转载请注明来自武汉楚汉良匠办公家具有限公司,本文标题:《满屏都是双11跳转广告,但消费者依旧想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