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一把剑,一个信念,一个清平世界,这也许是辛弃疾前四十年的生活写照。他的壮士悲歌和二十年的宦海沉浮,都凝聚在这几行诗句之中。然而,当生活环境和生存状态的变化,让辛弃疾选择了退隐,他的心态和文学创作的态度也随之改变。
在江西上饶的带湖,每日酒足饭饱后,辛弃疾喜欢出门走走,到林间溪边,听听鸟语,看看花香。一日,他酒后漫步溪边,忽见远处茅屋临溪而建,屋檐低矮。屋前空地上,一对老年夫妇正在拌嘴,吴侬软语,你来我往,温软和谐。
这对老夫妇最值得骄傲的是他们的三个儿子:大儿子在溪东豆田除草,二儿子在忙碌地编织鸡笼;最受宠的小儿子,此时正趴在溪头草丛中,开心地剥着莲蓬。这一幕其乐融融的画面,让辛弃疾感受到了久违的宁静和幸福。
这一茅檐虽然矮小简陋,但辛弃疾并不觉得有任何寒酸。反而,他觉得这种生活是一种精神的奢华,达到了陶渊明世外桃源的清明境界。这种能够冲淡物质拮据的强大、丰饶的精神世界,就在那一畦豆、一笼鸡、拌几句嘴之中。
辛弃疾看着这里的一切,或许这里真的是他最好的归宿。只要他把自己交给这里的溪,这里的田,那么这里就是他的桃源。在之后无涯的苍茫岁月里,他愿意伴随着自己所见的幸福慢慢终老。
《清平乐·村居》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辛弃疾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幸福和满足,并不在于物质的丰富,而在于精神的富足和内心的平静。
转载请注明来自武汉楚汉良匠办公家具有限公司,本文标题:《还我一个清平世界——四年级下册古诗《清平乐·村居》赏读 》
百度分享代码,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